嶧山碑:介紹,碑文,碑刻歷史,版本,碑刻評價,臨摹要點,相關連結,李斯,篆書,

嶧山碑:介紹,碑文,碑刻歷史,版本,碑刻評價,臨摹要點,相關連結,李斯,篆書,

嶧山碑

《嶧山碑》即《秦嶧山碑》的簡稱,《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嶧山實無此碑,而人家多有傳者,各有所自來。昔徐鉉在江南,以小篆馳名,鄭文寶其門人也,嘗受學於鉉,亦見稱於一時。此本文寶雲是鉉所摹,文寶又言嘗親至嶧山訪秦碑,莫獲,遂以鉉所摹刻石於長安,世多傳之。

基本介紹

中文名:嶧山碑作者:李斯年代:南唐書寫:徐鉉收藏:西安碑林

介紹,碑文,碑刻歷史,版本,碑刻評價,臨摹要點,相關連結,李斯,篆書,

介紹《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嶧山又名東山,與泰山南北對峙,孟子所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東山即指嶧山。原石為北魏太武帝推毀,今已不存。碑文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繹山①,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註:①繹山:指嶧山。碑刻歷史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至山東濟寧鄒城嶧山立下的刻石,即後世所稱《嶧山刻石》,是現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嶧山刻石》為秦相李斯撰文並書。《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公元前219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曾與魯諸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祭山川之事”,說明秦始皇曾上嶧山(今山東省濟寧鄒城境內)立《嶧山刻石》;後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東行至琅琊(今山東膠南縣西南),立《琅琊台刻石》,其內容皆為歌頌他立國的功德,《嶧山刻石》是他的第一個刻石頌揚其廢封建立郡縣的功績。原秦嶧山篆碑,立於嶧山書門。唐《封演聞見記》云:此碑後被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當地官民因常疲於奔命送往迎來,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便將流傳於世的拓片摹刻予棗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的句子。明代楊士奇《東里續集》,稱嶧山刻石有7種翻刻本(今稱有9種之多),即“長安本”、“紹興本”、“浦江鄭氏本”、“應天府學本”、“青社本”、“蜀本”,“鄒縣本”等。《宋史》記翻刻嶧山碑的鄭文寶,善篆籀書,師事徐弦。今西安碑林所藏《嶧山刻石》,便是南唐徐弦臨寫,鄭文寶重刻的,現存於西安碑林第五室,圓首方座,通高218,寬84厘米,兩面刻文,共15行,滿行15字。此石刻於宋淳化四年(993年),距今約有九百餘年的歷史。《鄒縣誌·古蹟卷》記載:“宋元佑八年(1093年),鄒令張文仲於北海王君向獲李斯小篆,刻諸廳嶧陰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縣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致泯絕,乃命工礱石纂刻於其側。” 今濟寧鄒城孟廟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嶧山刻石》,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年移入啟聖殿內保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刻石呈豎長方形,水成岩石質,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小篆體,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繹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尚存185字。左側面以行書刊刻跋語,記述摹刻經過。版本一:“長安本”。現在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內所看到的《嶧山碑》就是後世艷稱的“長安本”。圓首方座,通高218厘米,寬84厘米,兩面刻字,一為九行,一為六行,行十五字。二:“紹興本”。元至正元年(1341)申屠駉摹刻於紹興學府。三:“應天府本”。元至元十二年(1275)李處簨摹刻於江寧應天學府。四:“鄒縣本”。宋張文仲摹刻於鄒縣。五:“青社本”。宋紹興四年河南李仲坦摹刻於青社郡舍。碑刻評價其形式皆為四言韻文,字跡橫平豎直,布白整齊,筆畫挺勻剛健,風格端莊嚴謹,一絲不苟,字的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整齊化一、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範與當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相統一的。這些刻文,對後世碑刻銘文書法都有一定的影響。唐張懷懽在《書斷》中將李斯的小篆定為“神品”,贊曰:“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稱其用筆“骨氣豐勻,方圓絕妙”,由此可知李斯的書法結體穩健勻稱,法度謹嚴,故書界有“學篆必先宗‘二李’(秦,李斯;唐,李陽冰)”之說。《嶧山碑》線條圓潤流暢。結果對稱均衡。形體清瘦修長,風格精緻典雅,可謂一派貴族風範。加之該碑筆法嚴謹,端莊工穩,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因而不失為學書入門的最佳範本。臨摹要點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認為此碑線條粗細勻稱,用筆似乎簡單,甚至以為用禿筆或將筆尖剪掉書寫即可完成,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其原因是未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對小篆筆法沒有作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將《嶧山碑》解析解讀後便可發現,其線條是在圓勻的筆致中凝結著敦厚的力量,滋潤而不軟沓,流暢而不浮滑。它使人們在圓勻勁挺的點畫中,仍能品出雋永超逸的韻味。可以說,《嶧山碑》線條的墨跡呈現應當是鮮活的,跳蕩的。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線條自然的粗細變化及書寫時的節奏變化,切忌把它當成板滯僵硬的美術體對待。臨寫此碑。首重用筆,妙在用鋒。因為沒有寫出高質量的線條,結構再好仍是無功而返。因此,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至關重要。那么,應當怎樣臨寫此碑或者說應當注意什麼呢?我們知道,小篆的點畫只有兩種,一是直畫、二是弧畫。但無論哪一種點畫。其書法都有“起、行、收”三個過程。所謂“起”,即“逆鋒起筆”,它要求筆鋒應朝行筆的反方向入紙,使其鋒藏。對初學者而言,起筆“藏鋒”使一個難度較大的而又必須首先解決的技術問題。它不僅關係到點畫書寫的力度,而且對點畫之間的承接呼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熟練地掌握“起筆”的這個技術動作,學書要想深入那將是寸步難行。所謂“行”,即“中鋒行筆”,它要求勻筆時筆鋒處於線條的中間,同時應充分利用筆毫的彈性,用“提”法抽擎“殺紙”而行。當然,在運筆的過程中並非就是“一味”的“提”,其中也有“按”的成分控制線條的圓勻及水墨的摻入含量。並且,不讓筆墨“走偏”,還常常伴有連續的提按交替動作,這種情況在書寫弧畫時尤為明顯。但應注意的是,書寫弧畫時,最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來維護“中鋒”,而應儘可能通過“腕”的“旋動”,伴以微妙的提按來對鋒芒加以驅動,這樣產生的線條更富有彈性。另外,在連續出現弧形的線條時,“提按”的幅度還可能加大,但一定要注意“交接”自然,不露圭角,以保持線條的流暢。所謂“收”,即“回鋒收筆”,它是運筆至點畫盡頭時的一個技術動作,通常為“一駐即收”並伴有輕微的“反彈”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收筆的“回”並非是為了填補點畫尾部的缺陷,而是“回頭”尋找下一個“落點”,同時,在“回”的瞬間將筆鋒“挺正”,以迎接下一個“逆鋒起筆”。

再就是“筆勢”的問題,臨寫《嶧山碑》切忌將每個字視為點畫的機械組合,而必須考慮到“形”所導致的“勢”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字比做人體,四肢五官如同點畫,則“勢”就是“筋脈相連”。儘管它是看不見的,但卻是維繫生命的“內在網路”。人一旦有了“筋脈相連”,就有了生氣、活力,一旦缺少“筋脈相連”,就如道具“模特兒”,哪怕外觀再美,一看便是“死”的。因此,就書法藝術而言,“形”的作用遠遠無法與“勢”抗衡。有了“勢”,字就靈氣飛動。沒有“勢”,字就板滯僵硬。那么,臨寫《嶧山碑》怎樣才能產生“勢”呢?關鍵再處理好點畫之間的呼應關係。即在熟練地掌握各種點畫的書寫的基礎上,在具體書寫每一個字時,不要將各個點畫孤立地看待,而要將他們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第一個點畫書寫完畢,應順勢使筆鋒迅速地找到下一個“落點”。也就是說,上一筆的“收筆”就是下一筆的“逆鋒起筆”,而下一筆的“收筆”又緊接再下一筆的“起筆”,這樣承上啟下,環環相扣,循環往復,自然意氣連貫,顧盼生情,神氣活現。“學書之要,惟取神、氣為佳。若模(摹)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蔡襄《蔡中惠公文集》)。過去許多人臨《嶧山碑》,多重結構而不究用筆,多重形而不求質,故往往落入俗套,這一點不能不引起臨習者注意。相關連結李斯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秦始皇駕崩後與宦官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市。因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篆書篆書的發展 是與古文字發展緊密相聯的。它作為篆、隸、草、行、楷五體書之首,是書法藝術中具有獨立意義並獨具特色的書體。今天,篆書在文字套用方面雖不占主導地位,但由於這種書體處在前書法的文字起源與套用時期, 直接關係到研究我國古代文明,追溯歷史的重大課題,再加上這種書體 在兩千餘年的發展史中,經歷了多次演變,又以它在書法上的獨有特徵 和美的表現貫穿於整個書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傳承的命脈,在考古、 文字研究、哲學、美學以及人類社會學諸方面,具有任何書體無法替代 的重要作用和研究價值。 我國文字歷史悠久,形體變革多樣。在古文字階段,對篆書的分界 歷來眾說紛紜,莫衷—是。按通常講,在篆書系統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稱 為“大篆”,把秦實行統一的文字稱為“小篆”,這是較寬泛的說法。實際上在我國最早發現陶文之後,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用漢字記載的文字 資料,應該說是“甲骨文”。也就是說,應當把甲骨文單獨作為一種書體; 其後是青銅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東周時期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 進而又發展為秦國的小篆。這些在文字孳乳演變期中的不同說法,都涉及到古文字的許多學問。

相關詞條

嶧山碑《嶧山碑》即《秦嶧山碑》的簡稱,《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嶧山實無此碑,而人家多有傳者,各有所自來。昔...

秦嶧山碑宋代歐陽修載:右《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嶧山實無此碑,而人家多有傳者,各有所自來。昔徐鉉在江南,以小篆...

讀嶧山碑《讀嶧山碑》是唐代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讀嶧山碑》是唐代詩人張繼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名稱 讀嶧山碑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書法指導教程:嶧山碑《書法指導教程:嶧山碑》先由書寫工具和書寫姿勢講起,然後將書寫規範及臨習欣賞等陸續地展開。具體到每本字帖的書法家介紹及各家筆法特徵、結字規律、章法布局、...

篆書嶧山碑解析《篆書嶧山碑解析》是由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10月1日出版的一本書籍。...... 《篆書嶧山碑解析》內容簡介:10年前曾在恩師歐陽教授中石先生指導下撰寫《學書引論...

秦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秦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是1999年西冷印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艷萍。...... 本書介紹了秦李斯的嶧山碑,並對該碑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以及間架結構以圖示的方法進...

李斯嶧山碑泰山刻石《李斯嶧山碑泰山刻石》是2009年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姚建杭。...... 《李斯嶧山碑泰山刻石》是2009年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姚建杭...

嶧山刻石嶧山刻石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年移入啟聖殿內保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嶧山,位於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與...

傳世經典書法碑帖·秦嶧山碑《傳世經典書法碑帖·秦嶧山碑》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圖書。...... 《傳世經典書法碑帖·秦嶧山碑》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圖書。書名 《傳世經典書法...

中國歷代翰墨精粹1:嶧山碑《中國歷代翰墨精粹1:嶧山碑》內容為四言韻文,結字橫平豎直,布白勻稱,筆畫勁挺,法度森嚴,有宏大氣象。字結構中宮收緊,重心上移,開闊正大,筆畫沒有起伏,清晰...

歷代碑帖精粹:秦嶧山碑《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登嶧山而立。小篆,傳李斯書。石碑已遺失,今存摹刻本。此碑帖

鄧散木與《嶧山碑》《鄧散木與〈嶧山碑〉》:名家與名帖叢書。《鄧散木與〈嶧山碑〉》收入《自敘帖》中部分作品,還包括鄧散木先生傳略,書林散聖的書學之路,鄧散木先生論懷素《自敘帖》...

中國經典碑帖薈萃:嶧山碑《嶧山碑》是“中國經典碑帖薈萃”中的一種,叢書匯集了中國歷代名碑名帖。採用上佳底本,原色逼真,精編精印,權威釋文,是書法愛好者在學習和臨摹方面的經典範本,本...

嶧山碑/中國經典碑帖薈萃圖集 嶧山碑/中國經典碑帖薈萃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vqyzoxw猜你喜歡...

秦·李斯·嶧山碑泰山刻石《秦·李斯·嶧山碑泰山刻石》是2009年中國書店出版的圖書。...... 《秦·李斯·嶧山碑 泰山刻石》是中國書法典集之一,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是嶧山碑,泰山刻石。...

歷代碑帖經典原帖彩色放大本:嶧山碑《歷代碑帖經典原帖彩色放大本:嶧山碑》亦稱《嶧山刻石》。秦代篆書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立。高218厘米、寬84厘米。原石早已被北周武帝...

經典碑帖入門輔導叢書:嶧山碑《經典碑帖入門輔導叢書嶧山碑》是2011年中國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宏。...... 《經典碑帖入門輔導叢書嶧山碑》是2011年中國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宏。...

嶧山嶧(yì)山又名“鄒嶧山”、“鄒山” 、“東山”,海拔582.8米,是我國古代的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有齊魯名山歸岱嶧的美譽。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嶧山雄峙...

嶧山碑/西安碑林名碑精選碑林中收藏的碑石、墓誌不僅數量多、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而且真、草、篆、隸、行各種書體齊全,由不同時代的諸多名家書寫,書跡各異,風格紛呈,從中可以了解我國...

西安碑林名碑精粹:嶧山刻石又稱《嶧山碑》、《秦始皇登嶧山紀功刻石》等,秦始皇二十八年刻,傳李斯書。原石立於山東嶧縣,久佚。現存西安碑林的《嶧山刻石》是北宋淳化四年鄭文寶根據五代...

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嶧山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嶧山碑》主要收集了歷代的經典碑帖,依據原碑帖彩色放大的形式,呈現於讀者。《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嶧山碑》放大後有利於書寫者...

西安碑林名碑精選:嶧山碑《西安碑林名碑精選:嶧山碑》內容簡介:《西安碑林名碑精選:嶧山碑》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書中的知識。《西安碑林名碑...

秦嶧山刻石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巡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丞相李斯書,篆文,凡11行,行21字。其後,碑石不存。...

中國歷代書法選輯秦李斯嶧山碑《中國歷代書法選輯秦李斯嶧山碑》是2002年出版的圖書,由中國書店出版社編著。...... 《中國歷代書法選輯秦李斯嶧山碑》是2002年出版的圖書,由中國書店出版社編著...

中國經典碑帖釋文本:嶧山刻石《中國經典碑帖釋文本:嶧山刻石》是 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 《中國經典碑帖釋文本:嶧山刻石》內容簡介:《嶧山刻石》,亦稱《嶧山石刻》《嶧山碑》《嶧...

會稽刻石1341年(元惠宗至正元年),紹興路總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舊本摹刻成碑,刻於府學宮稽古閣,並在碑陰面增刻另一秦篆“嶧山碑”。清代康熙年間(1661年——1722年...

熱門詞條

戀曲1990

瘦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賭俠1999

last christmas

謝俊奇

全城高考

大西洋

厭奶期

托福

路燈

草地狀元

鋼鐵神兵

hotelclub

冠軍歌王

雪餅

生命密碼

follow me

乘客

菩提本無樹

魔劍傳奇

100 doors

華碩顯示卡

天行九歌

少帥

第五階層

無錫排骨

鎧甲勇士激鬥傳無敵版

相关文章

365bet账号被限制 B站22卡怎么激活_bilibili22卡激活流程?
365用什么浏览器登录 什么,你还不知道大厂面试有这么多套路?
365bet网络足球赌博 吐槽大会朱孝天B1是什么梗有什么含义?朱孝天现状如何怎么不火了?
365bet账号被限制 查看和删除 Chrome 浏览记录

查看和删除 Chrome 浏览记录

🗓️ 07-03 👁️ 6625
365bet网络足球赌博 安徽人速抢!29 元锁死 235G 流量 + 100 分钟,本省独家卡即将停发!
365bet账号被限制 揭秘QQ账号密码规则:如何用正则表达式轻松校验账号安全性